作为国家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国家主体功能建设示范区,以及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市,如何在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推进经济发展这对矛盾共同体的“夹缝”中实现“突围”?安康高新区近年来立足秦巴独特的自然禀赋,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将丰富的自然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优势,为秦巴地区实施创新推动提供了生动的实践。
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据统计,安康境内有各类植物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215种,这些植物生长区域内95%以上富含硒元素,而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近年来,安康高新区围绕富硒产品的研发和利用,定位建设秦巴特色高新区,先后建成了高新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等四个中心。其中2012年成立的科技孵化中心已被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个中心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8家,在孵企业81家,实施各类科研开发项目442项,取得科技成果184项;研发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370项,专利授权529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家、科技企业120家,有力地促进了高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基础配套逐步完善。着眼快速推进现代城市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创新示范区建设,安康高新区积极培育新型材料、现代物流、先进制造、富硒生物、现代服务和“飞地经济”等“六大聚集区”,并由此衍生出城市交通圈、现代商业、生态宜居、优质教育、医疗康健、体育运动、文化旅游、休闲美食、总部办公创业、科研统筹等“十大功能圈”。投资80余亿元建设30余条纵横交错的骨架路网;投资20余亿元建成三大主题公园、三大市民广场,以及随同路网配套3800余亩绿化景观;加上不断提升的社会事业、城市要素、土地收储、商业公建、居住保障、体育设施、融资体系、科技统筹等十大基础配套,现在的高新区已经成为秦巴山区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
飞地经济花开果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高新区在付家河产城融合新区核心区规划了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安康高新区‘飞地经济’产业园”,与白河、岚皋、镇坪三县共建。据统计,高新区在“飞地经济”建设中,累计投入资金3亿余元,全面完成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报。完成征地2000余亩,园区3.2公里骨干道路基本贯通,供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管网建设和绿化工作同步推进,飞地经济园区现已入驻企业5家,签约企业20余家,总投资超过8亿元。
科技扶贫卓见成效。高新区借助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历史机遇,把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规划布局了9大社区,全面开工建设6大社区,并且在付家河建设了9幢1600套13万平方米,可容纳1.3万户5.5万人的付家河产城融合新区,也是全市避灾移民扶贫搬迁示范区,凡是符合入住条件的搬迁人口,由高新区负责解决1户1人的就业问题,此举既提高了城镇化发展水平,又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科技不仅扶了贫,而且扶了智。目前,高新区已有2000余户近8000人告别了农村,住进了社区,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农民身份。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高新区坚持实施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的发展战略,累计投资300余亿元,推进项目建设200余个,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为优商选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承接条件。截至2014年底,高新区累计引进各类企业400余家,其中中国500强企业4家,规上企业138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2015年,高新区又策划实施了111个重点项目,特别是“六大聚集区”和“十大功能圈”的定位和作用日渐显现,“打造秦巴特色高新区,建设安康城市新中心”也正在安康高新区由规划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