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以后,安康高新区四档村党支部书记王贵龙总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剑”——村务公开、项目发包、财务支出等等事项背后,都有一双“眼睛”盯着,一环不过关就会被提醒,甚至有被问责的风险。
那是一把很有“钢火”的剑。2018年10月,高新区纪工委在辖区内遴选了49名包(联)村干部赴49个村担任驻村纪检监察员。不到一年,立案26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8人。
如果说乡镇纪检监察组织是直面群众监督执纪的“最后一公里”,那么从乡镇延伸到村可谓是打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米”。“监督是最好的防腐剂和护身符。”当习惯被监督,体会到监督的好处后,王贵龙转变了心态:“有监督才有自由,知底线守规矩,干事创业才踏实。”
把“探头”装进“神经末梢”
早在2018年9月,高新区党工委、纪工委主要领导就萌生了村级监督全覆盖的想法。“村这一级虽不是国家机关,但离群众最近,直接影响党和政府政策执行的效果。”但实际工作中发现,上级监督远、本级监督软、群众监督难在村一级普遍存在。
“有些村不按规矩办事,项目要上马,村干部把胸口一拍,随便找个人就开始做。”过去在乡镇工作时,高新区纪工委委员、监察审计局局长邓立伟甚至见过村主任与村委会签合同承包工程的事。
安康高新区近些年开发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大量资金涌入,各类纠纷频发,村级监督势在必行。但这项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高新区监察审计局全部职工加起来才12人,哪里有人力做这个?
高新区纪工委认真研究后将目光投向了包村干部。“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二孩政策放开,包村干部收农业税、搞计划生育两项最主要的工作职权淡化后,工作量越来越小。”高新区监察审计局负责同志说,“很多成了跑腿的,把镇上的文件带到村上,把村上的报表送到镇上。离家近的,到村上‘蜻蜓点水’晃一下,就不见踪影了。”
2018年10月,经过深入研究、反复沟通,高新区纪工委、高新区监察审计局联合高新区社区管理局、临空经济区管理办公室印发了《安康高新区向各村派驻纪检监察员实施方案》,决定择优从包(联)村干部中选出一批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干部担任驻村纪检监察员。
方案规定,监察员由高新区纪工委审查确定,统一研究任命,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明确监察员与村监委会主任合署办公,人事关系不变,业务工作受高新区纪工委直接指导。具体到每个监察员身上,就是要发挥好村级事务监督员、问题线索报告员、社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这五大职能。
让“微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刘志杰是四档村的包村干部、纪检监察员。在村委会大门口,写着他姓名、电话、职责的公示牌挂在显眼处,一旁就是线索举报信箱,村支部活动室的墙壁上张贴着驻村纪检监察员工作规则。这些都提示他不再是个简单的包村干部,过去“几页纸”的年度总结就能“应付”的包村工作,现在工作日志的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着一名驻村纪检监察员的履职故事。
今年年初,四档村争取到一个68万元的自来水项目。因为群众用水需求紧急,村支书王贵龙建议:“找个施工队直接干”,话音刚落就被刘志杰回绝:“不合规的事,咱可不能干。”
在他讲清利害后,最终该项目严格按程序实施。先是村三委开会研究,再召集各组组长讨论具体事项,之后邀请招标,综合研判后选定了一家综合实力强、口碑好的施工队,整个过程阳光透明。今年2月该项目全面开工,6月份竣工并投用。
施工过程中,项目进度怎么样、质量是否过关、资金使用合规与否,刘志杰都要过问。项目竣工后又组织验收、决算,最后交由高新区监察审计局进行审计。全部事项完成后,刘志杰又督促村上将工程各环节及收支情况公开公示。“过去村上搞建设,总有人背后议论‘他们(村干部)肯定又整钱了’,现在大家心悦诚服,好评接踵而至。”
“村干部何以接受监督?”
“因为我们监督员手中有‘实权’,比如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村务决策、村两委换届等事项必须有监察员在场方可进行,村财务单笔支出超过500元,监察员就得把关审核,与村监委会主任一同签字后才能支用。另外,村上有违纪违规线索,监察员也可随时上报。”
“包村干部兼任纪检监察员,工作量在增加,积极性从哪里来?”
“我们制定有《驻村纪检监察员量化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细则,每季度对纪检监察员履职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年终依此确定考核等次,对表现优秀的报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表彰奖励,对履职不力的不予评优,对工作出现重大偏差、玩忽职守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问责。同时,驻村纪检监察员原单位对个人的考核,也会充分吸纳纪工委、监察审计局的考评意见。”
面对记者的疑问,高新区监察审计局负责同志一一解答。
宽严相济,环环相扣,一个规范、有序的村级纪检监察网络渐成气候。截至目前,高新区所有驻村纪检监察员累计组织村组干部开展学习350余次,接待群众信访95起、化解矛盾纠纷91件,提出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方面意见建议31条,受理问题线索29件、立案26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8人。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自2018年4月当选高新区宋家营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宋仁坤没过上一天安生日子。“整天有人告状,频繁应对各种调查,为民服务的热情都被消磨掉了。”苦于无处申诉,他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差,村支部也因为信访矛盾突出被社区管理局党委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咋回事?宋家营村纪检监察员申杰今驻村调查后发现,自2015年起,村上一个王姓的退休教师,暗中“运作”村干部,非法倒卖土地,以此牟利。2018年4月,村上换届选举,原两委班子因缺乏民意支持而落选。王某等人的非法行径得不到现任村干部的支持,就开始肆意捏造证据举报、上访,同时煽动其他村民和基层组织对立,企图以此“搬倒”对方,培植新的势力。村支书宋仁坤首当其冲,成了围猎目标。
今年3月份,接到问题线索后,高新区纪工委随即研究成立了工作专班,由高新区法庭、监察审计局、城管局牵头组建三个督察组,对申杰今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调查核实。两个月后,所有问题水落石出:王某等人非法倒卖土地1.87亩,涉嫌谋利80.8万元。高新区纪工委随即对王某的违法行为予以立案审查。关于宋家营村的恶意举报自此销声匿迹,非法倒卖土地的风气也被彻底刹住。
从风暴中走出来后,宋仁坤湮灭的热情也重新被点燃。他决心从党建抓起,重振士气、凝聚人心,早日摘掉“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
对于驻村纪检监察员发挥的作用,高新区纪工委委员、社区管理局局长杜少军深有体会:“村干部知道上面有人‘盯’着,自我约束强了,不仅要干事,还要干净干事。老百姓反映的问题线索有人受理,矛盾纠纷有了出口,干群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在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汪光林看来,驻村纪检监察员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基层的高清“探头”,可以帮助纪检监察部门“看”得更深、更远,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就是要不断延伸监督触角,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管住‘微腐败’,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基层扎根。”汪光林说,这与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要“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把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作为着力点,把法定监察对象全部纳入监督范围”的要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