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忙碌了一年的马斌终于可以停下来暂时歇口气。马斌是高新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他主管的这一千多名学生,在刚刚过去的高考中,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让马斌觉得,过去一年的辛苦换来了最好的回报。
高新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过去四年的高考中,这所学校一年一个台阶,给全市人民带来了一波又一波惊喜。无论是“大爱教育”的理念,还是“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成绩,都让安康老百姓对高新中学的感情从怀疑到肯定、从不安到向往。为什么能取得这样跨越式的发展?近日,记者走进高新校园,与刚刚卸下重担的高三老师聊了聊。
作为一所民办学校,高新中学管理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扁平化、垂直化,这让活跃在一线的教学者受到最大的关注和帮助,也让学校的教育理念能够迅速得到落实。
这四年里,马斌当了三年的高三年级组长,荣耀与压力并存。作为一个高三“钉子户”,他对自己的这份责任有着最为深刻的体会。
“年级组长就是老挨骂。”马斌半开玩笑地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在高新中学,年级组长这个岗位特别重要。用总校长马新民的话来说,年级组长是“分疆大帝”,出了问题,他们是第一个要问责的对象,出了成绩,荣誉自然也少不了。
作为一所民办学校,高新中学的组织架构是扁平式的。“我们把年级组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每一个副校长都直接落到一个级部里,把一个年级当成一所近乎独立的学校来管理,其他职能部门,比如教务处、德育处都是提供服务的。”马新民告诉记者,虽然很多学校也都实行年级组负责制,但是高新中学把这项制度落实得更加彻底。年级组长是重要的中层管理者,参加所有行政会议,直接向校委会汇报工作,享受中层行政待遇和工资待遇。
这样的组织架构让学校的管理更加垂直、快捷、高效。
在马新民看来,这是民办教育的优势所在,灵活的机制下,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对学校的组织架构、课程开设、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布局。
灵活的机制带来的活力是无限的,只要有需求,学校就可以成立相关部门,拿出专门的资金,为老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动力,高新中学年轻教师多,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为了给年轻教师的成长补充足够的“营养”,教师发展中心应运而生。省内外不少教育教学界的大咖都曾受邀来到高新中学传经送宝。
5月21日,陕西省特级教师李克受邀到高新中学讲座,这令语文老师杨雨鑫印象深刻。“李老师用中国建筑来讲成语,建筑的每个部分都涉及到成语知识,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趣味。”杨雨鑫感叹道,“原来一个小小的知识点背后,老师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到高新中学讲座时,指导高三老师出了一套原创的试卷。杨雨鑫也参与其中,受益匪浅。“王老师很注重命题的思维,提醒我们要注意教学的前瞻性,受到他的影响,我现在也很关注语文教学的大方向,比如现在的高考特别注重学生对材料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语文考试的范围也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像今年高考作文,就涉及到从五四运动到现在100年的历史、政治,作为语文老师,这种大局观我认为很重要。”
除了邀请教育界的权威专家来学校讲座,教师发展中心今年还引入了全新的电子备课系统。负责人马斌介绍,在这个系统中,备课组长先列出学习计划草案,老师们线上线下讨论之后集体备课,形成一个公共教案,每个老师再根据自己的情况修改、创新。所有人的教案都是公开的,有利于老师之间互相交流,同时,教案提交都有时间限制,这也强化了对老师教学的痕迹管理。
教师发展有“底气”,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与研究中心“掌舵”。这一机构负责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管理、课酬发放。“这就很便捷,可以根据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安排,让我们的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马新民说。
这样“有求必应”“缺啥补啥”的教学生态与高新中学民办学校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邀请专家到校讲座,还是发放高于文化课课时费的素质教育课酬,都得益于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在激发老师积极性方面,灵活的机制也为高新中学带来了无限活力,正因为如此,老师才能够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发展想尽千方百计。
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给学生“开小灶”,这些现象在高新中学特别普遍。老师们义务劳动,任劳任怨,在这样敬业奉献的工作氛围背后,是“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制度,是把学生送进理想的大学之后无可比拟的成就感。
“分层教学、查漏补缺、个别辅导,是我们的教学特色,也是很多学生实现跨越式提升的关键。”马斌告诉记者,每到晚自习和课间,老师的办公室就成了“开小灶”的地方。
张梓茹是高新中学的高三毕业生,今年高考,她取得了629分的好成绩。最令班主任赵瑞开心的是她的生物成绩,满分90分,张梓茹考了83分,而就在高三上学期,她的生物在班里还是“吊车尾”。为了帮她提高成绩,赵瑞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每次考试,我在阅卷系统上批改之后,还会专门把她叫到办公室,面批面改。”除此之外,赵瑞还会额外布置差别性作业,在经常出错的地方单独出题,把几个生物不太好的同学召集到一起,利用碎片时间重新查漏补缺。
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他也会观察学生常常出错的点,然后专门提醒,反复提醒,直到他们形成条件反射。当然,这样的提醒、补习不会立竿见影。张梓茹的进步用了半年时间,赵瑞说:“老师都已经习惯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鼓励,有的学生适合和风细雨的关怀,有的学生适合严厉一些的‘打击’。”
杨雨鑫是复读班的班主任,今年高考,他的班平均成绩提高了83分,提升幅度最大的一位同学从去年二本以下55分考到今年超一本线85分。他采取的办法是,把一部分学生分给代课老师,不仅负责知识,还有心理辅导,未来规划。“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得到关注,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对学习的兴趣就大一些。”杨雨鑫说,带班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队的成果。
如果说这样一所充满活力的校园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那么最离不开的就是老师们辛勤的付出。赵瑞告诉记者:“不止是我,我们学校所有老师都会这样做。大家都是义务为学生补课。学生住在学校,老师也是如此,周日下午放假,还有老师把一部分学生留下来单独补习。”
当然,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作为一所民办学校,高新中学的管理层本着“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让老师们能够获得与付出相当的回报。
马斌告诉记者,2018年高考,高新中学总共发放了276万的奖金,所有给那届学生上过课的老师都有奖励。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做一份工作,就多一份酬劳,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和老师的绩效考核紧密挂钩。一毕业就来到高新的杨雨鑫说:“对我个人而言,我是跟学校一起成长的,我用创业者的心态坚持到现在,学校也看到了我的努力。”
而对于老师来说,为什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学生身上?答案也不仅仅是物质回报。
对杨雨鑫来说,最大的获得就是学生。“他们考上大学,我就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誉和幸福,可能没有人来称赞我,但这是发自内心的。”
赵瑞的言语里也透露出教育者的情怀。“一方面我不想给孩子留下遗憾,也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能够帮他们上一个好大学,我感觉心里面挺有成就感的,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