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湖枇杷熟了。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一场瀛湖枇杷爱心义卖活动在高新区安康扶贫空间举行。爱心企业和人士踊跃参与,900余箱枇杷共筹得善款9万余元用于瀛湖扶贫。同时,陕文投安文旅渔文化公司与安康扶贫空间现场签订了“瀛湖特产进驻安康扶贫空间合作计划框架协议”。
“这是我们成立一年来迎来的第57份大单!”说起不久前的这场签约仪式,安康扶贫空间管理办公室主任孔令旗满怀骄傲地告诉记者。作为依托多个第三方电商平台建立的安康域内唯一平台化、渠道化、产地化的电商服务体系,安康扶贫空间将信息化手段的“阳春白雪”与指导田间地头调整种养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安康产业发展、就业扶贫“画像”,在青山绿水中不断开挖着新的富矿,真正让“互联网+”走进田间地头,成为帮助广大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增收利器。
搭平台:让数据“飞一会儿”
近日前往扶贫空间的两次采访中,让我们对这里不再感到神秘与陌生。无论是“扶贫空间+贫困村+合作社”网络视频系统,还是720°VR全景购物渠道,亦或线上线下在售产品“一物一码”等,生动化、场景化运营模式,令人倍感惊叹。
其实,这只是安康扶贫空间对外的表象。“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集成了2800余万条扶贫信息的大数据和服务平台。”孔令旗给记者介绍。
安康扶贫空间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高新区秦巴生态文化旅游区内,特殊区位优势,也为扶贫空间的成长壮大集聚了人气。但在孔令旗看来,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却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方式,建立起的“就业创业、产品销售、技志培训”三大服务平台。
“我们这里又叫安康贫困户产业就业服务中心,设立的初衷,就是为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助力和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推动产业就业扶贫更为精准和高效。”孔令旗告诉记者,成立之初,在市上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他们把住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重点,运用系统集成思维,打破空间与辖区制约,集众人之智,将平台建设列入重要日程。
为解决好就业创业、产品销售、技志培训“三大问题”,他们与各级政府和扶贫主管部门、农村合作社、区域龙头企业、贫困村第一书记、物流公司、相关电商平台、商业银行等广泛接触,深度合作,实时整合收录各地贫困户基础数据、产业产品分布情况和产品供给、人岗资源、平台网站等各类信息,建立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一张网”产业就业精准扶贫体系。
可别小看了这张网。仅就创业就业线上服务平台的功能,就让求职人、用工单位、参观者们大为折服。某某,43岁,联系电话,所在区域,是否贫困户,工种技能……一项项简单明了的产业工人信息,为用工单位省下了不少招工力气。
类似的这种岗位用工信息,正是他们通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触网”人员的精准核实传送,让更多产业工人信息第一时间得到发布。他们还联合相关企业成立“大招工”团队,定期深入镇村“上门招工”,建立健全“劳动力信息储备库”,以此促进了贫困人口、登记失业人员、农民工广泛就业。
正是看中这张网的巨大带贫益贫效应,去年底,旬阳县委主要领导专程前往扶贫空间洽谈合作事宜,利用扶贫系统大数据,委托扶贫空间建立了旬阳县劳务扶贫大数据平台。在贫困户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电子大屏,记者看到实时更新的该平台数据。滚动播出的待就业、已就业人员上下两栏信息中,姓名,身份证号,求职意向或工作地点,薪资水平等一应俱全。
“为了做好这个展示平台,为更多求职者、用工单位搭建良好对接渠道,我们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主要是数据清洗工作难度太大,要信息精准,就要做足功课。”一旁向我们作着讲解工作的扶贫空间电商负责人朱魏军告诉记者。
安康扶贫空间正式运营一年多来,网站浏览量达140余万次,微信公众号关注量近9万人,京东安康馆关注量11.3万人,京东扶贫馆关注量4.2万人,直接或间接推荐就业2.1万人,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指导、免费培训9050人次,接待业务洽谈和各类学习考察近14万人次。
拓市场:整合销售助产业良性生态
记者一行辗转于扶贫空间综合服务大厅、贫困户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扶贫主题展馆、产品交易服务中心等地,琳琅满目的安康各县区特色商品和科技感十足的数据营运平台令人眼花缭乱。一步一景的转换位移中,朱魏军向我们详细介绍着各数据运行系统和展馆相关情况。
走到一处信息栏前,朱魏军停住了。他指着信息栏上“花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售卖信息”向我们介绍,这家位于恒口示范区大同镇的合作社,不久前正是通过他们的销售网络,300盒共计9000枚鸡蛋一天之内被卖到了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起初我们的产品只是通过城区各超市售卖,看到我们产品品质还好,就找到我们一起合作。通过扶贫空间的销售平台,现在我们每天鸡蛋都在发往全国各地,销售稳定,也有了更多精力来抓好产品质量,继续扩大生产,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合作社负责人花姐通过电话告诉记者。
产销对接不畅、农产品销售难是制约安康产业脱贫的最大瓶颈。安康扶贫空间依托贫困户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运用大数据指导贫困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与县区建立贫困户产品期货交易网络,有效解决了产品销售难题。
他们建立了产品组织、品牌整合、质量检测、对外营销“链条式”销售体系,打通线上、线下、线上线下融合销售“三种渠道”,将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贫困户的零散农产品进行“品牌塑造”、整合销售,形成了助力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
“三种渠道”选择上,线上销售主抓平台建设,依托邮政、申通等多个第三方物流平台打通农村“物流链”,建立了安康域内唯一平台化、渠道化、产地化电商服务体系。目前运营管理京东·安康馆,京东·安康扶贫馆,企业商号·安康特产馆,中国建行善融商城秦巴众创企业商城和个人商城,最安康淘宝店,微盟最安康超市,有赞最安康商城等平台,实现了贫困户产品、市场、物流的精准有效对接。
线下销售抓特色,汇集县区精品农特产品,搭建县区特色馆、四大主导产业专业馆等场景式购物体验馆。建成“最安康扶贫连锁超市”平台,采用在合作社或企业直采、由市场监管部门直检、向爱心企业或个人直供“三直”模式,实现了成本最大化降低。打通以门店为中心3公里内免费配送圈,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购物服务。
树品牌:当富硒产品遇上“最安康”
自古秦巴多珍藏,富硒食品最安康。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是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农副产品品质优良、种类丰富,但受区位、营销等多种因素限制,使得安康“珍藏”的市场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孔令旗说,过去单一售卖产品的方式,在当下市场环境下必定会“吃大亏”,摸不清市场不说,更形成不了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万一再有个别产品存在瑕疵,就会坏了一个地方产品的整体质量口碑。只有统一了品牌,在产品质量检测及溯源等体系上下功夫,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如今,在安康扶贫空间,有一个独立运营的电商中心,该团队人员清一色的90后,懂设计、懂包装、懂营销,最终促成了“最安康”这一品牌的诞生。记者了解到,该团队以专业的品牌扶贫方式,整合打造“最安康”品牌,主抓地域本土特色和优势产品,通过讲述扶贫品牌故事,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以此带动提升产品销量,打开市场知名度,让安康富硒产品逐渐走出秦巴、卖向全国。
辗转来到紫阳特色馆产品展示台,“一款可以听的茶”引起了记者注意,在朱魏军的引导下,记者通过手机扫描到这款紫阳白茶的二维码,屏幕上即刻显示出汉调二黄《五女拜寿》片段同步音视频。“通过我们‘最安康’公共品牌推介效应,我们想把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出去,发扬光大!反过来这种宣传也能赋予产品更多地域文化价值,促进销售。”朱魏军说。
为促进品牌更好发展,他们成立“最安康”品牌运营中心,与全市2480家农村合作社以及181家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销售“最安康”系列产品、九县一区特产等。同时,运营中心还为这些优质产品提供品牌策划、标准指导、包装、宣传、销售等一揽子多元化服务。
这种服务合作也是多元化的,针对产品、针对公司,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合作。记者了解到,这些模式包括“1+1模式”:和当地优质企业及品牌合作,“最安康”和该品牌并列在外包装出现,运用扶贫空间销售渠道外销;“1+N模式”:和当地多个优质品牌合作,以组合套装和大礼包的形式进行销售,主要销往各大央企及平台方;三是1+X模式:与有产品没有品牌的企业合作,统一以“最安康”的品牌销售。无论哪种方式,“最安康”的品牌都是供合作方免费使用,“甚至我们和对方的品牌谁排在前面都是可以商量的”,孔令旗对记者说。
无论是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岚皋富硒魔芋,还是核桃、黄花、蜂蜜、木耳、香菇等其他县区特色农产品,都在这里通过各种服务合作,找到了它们的渠道所依、价值所在,“最安康”这一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打开市场。
记者采访了解到,“最安康”品牌中心是入驻安康扶贫空间电商孵化基地首个产地化、渠道化、平台化的品牌,其本质是个品牌购物渠道,它不仅具有电子商务平台自身的优势,相比普通农产品品牌,它还能在高程度上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形成区域内各界组织与人士群策群力,区域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互动发展、共振共赢的新型竞争矩阵,真正从品牌扶贫成为一个扶贫品牌。
快下班了,在手机上买点菜,下班到家,菜品就放在家门口。目前扶贫空间正通过负一楼的扶贫超市,推行线上下单、3公里免费送货服务,将蔬菜水果日用品这些超市商品,通过手机APP在线销售,市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家门口拿货。“其实我们做的是亏本买卖,但看的是长远。我们是想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通过线上销售这种模式,让更多身边的人也逐渐接受,从而在将来带动更多‘乡村振兴’产品的销售。”孔令旗最后给记者说。
链接——
5月27日,由新浪网主办,新浪微热点、新浪贵州承办的“大数据+扶贫”十大应用案例发布在“2019数博会发布大厅”举行。
“安康扶贫空间用大数据为脱贫攻坚提供新路径”入选2018年度全国“大数据+扶贫”十大应用案例,也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本次发布的大数据+扶贫TOP10是各地在大数据应用与融合方面,打造的新模式、取得的新成果,是实现贫困地产业、文化、教育、医疗等数字化连接,精准、动态、科学管理扶贫工作,增强政府贫困治理能力,构筑精准扶贫新动能的学习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