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沾亲不带故的,却比亲人还要亲,除了感动就是感激,希望娃子将来有出息报答这些好心人。”高新区张沟村一组贫困户孙莉莉,丈夫因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她一个人拉扯着3个孩子在外租房住,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
被认定为脱贫帮扶对象后,孙莉莉不但享受到了住房保障、教育补助等惠民政策,还在附近的学校谋到了一份清扫保洁的稳定工作。目前,位于公路边、向阳的两间两层100余平方米的楼房已完工,正进行后期装修,3个孩子的上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这只是安康高新区加大帮扶力度、强化民生改善、聚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心连心”找准脱贫攻坚着力点
高新区共有托管村30个,常驻农业人口5.27万人,2016年在档贫困户429户1130人,同时还包联汉滨区建民镇黄石滩村共152户586人的脱贫工作。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拥有安康诸多优势资源的高新区脱贫攻坚怎么抓?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经过分析认为:高新区的优势是企业集聚区,是安康改革的前沿阵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引导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担负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把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区域的生态、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这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贡献企业力量,提供高新解决方案的必然选择。
有了企业的参与,谁又来作为“桥梁”和“引导人”呢?高新区想到了包抓部门和村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于是,创新提出了“包抓部门+帮扶企业+党支部+贫困户”的帮扶思路,制定了《安康高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安康高新区精准扶贫本级财政配套资金使用办法》、《企业手拉手精准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考核办法》等,解决了责任落实、重点工作推进、经费投入等重大问题。随后,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与25个帮扶部门,社区管理局与各村都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落实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
确定了谁来扶,那么扶谁呢?高新区按照上级“十条铁规”、“八不准”等工作要求,集中时间、人力,认真组织逐村逐户对建档立卡对象进行精准核查。同时,包抓单位和责任人按照缺乏劳动力、没有技能、长期患病、自然灾害、子女上学、资金不足等对贫困户进行详细分类,建档立卡,完善了精准扶贫台账,并对档案资料归档整理,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专人保管、集中存放,留下永久的扶贫烙印。
“手拉手”精准施策拔穷根
都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却不同,只有精准施策,才能确保贫困户顺利脱贫。为此,高新区在清楚掌握贫困类别的基础上,因人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并落实了脱贫攻坚财政配套资金1000余万元,制定完善了6项奖补政策,从住房、就医、教育、产业、劳务创业等方面帮扶贫困户。
在帮助工作中,高新区首先用活企业优势。产业扶贫是造血式、可持续的扶贫,是可以扶到“点子上”和“根子上”的精准扶贫,要想让贫困户永久致富,必须建立产业项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以产业带动扶贫。为此,高新区结合辖区企业实际,发挥企业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作用,促推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子。去年以来,本着自愿参与、奉献社会、厚植文化、互利互惠的原则,共有48家企业与高新区建立“企业手拉手”精准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实行一定五年不变。
为了利用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及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优势,高新区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指导企业制定“手拉手”精准帮扶规划,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状况、产业优势和特点,选择有利的帮扶途径。
在“手拉手”精准帮扶中,有的企业采取产业带村、项目富村、企业帮村等形式,在帮扶村建设原材料基地,走企业建基地带动农民的联建共赢之路,实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当地产业优化升级;一些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则定向在结对村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性就业能力,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技术型企业则向结对村贫困群众教授实用技术、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等技能培训,为贫困群众“造血增能”,使他们至少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有一些企业则通过设立公益基金、捐赠、救助等公益性形式来进行扶贫帮扶;还有一些企业积极创新帮扶方式和途径,如牵头组建或参与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社,在结对村设立产业帮扶基金,发挥企业家个人影响力,为结对村引入更多扶贫资源,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等。
张沟村六组的刘万田就是通过企业帮扶走上小康路的。近日,刘万田正忙着新建养殖场的后续收尾工作,“厂子马上建好了,今年打算养100头猪。”
今年已69岁的刘万田有两个儿子,大儿媳有精神疾病,二儿子去世后,二儿媳妇也改嫁了,留下两个孙子,家里就靠大儿子打零工维持生活。脱贫工作启动后,在帮扶部门高新区经济发展科技局的帮助下,联系企业扶持养猪。去年,他养了20多头猪卖了4万余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养了两年了,有经验了,也更有信心,现在猪娃子有个啥毛病我自己都会治了,更何况还有你们帮忙。”面对今后的发展,刘万田颇有把握。“去年高新区给奖励了1500元钱,经发局还送了3头猪、3只羊和100只鸡。今年又送来了……”
凝聚合力稳定脱贫暖民心
为鼓励激励贫困户勤劳致富的决心,摒弃等、靠、要、懒的不良思想,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高新区管委会研究制定了贫困户务工和发展产业的奖补办法,对辛勤劳动达到一定收入标准的贫困户给予一次性奖补,去年以来共对181户劳务创业和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政策奖补,落实奖补资金计63.83万元。
同时,高新区还夯实村支部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开展了以周家营村的扶贫互助基金试点工作,并在财政局成立扶贫互助基金专户,广泛宣传动员社会爱心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并在辖区开展了新风民建设,通过家风家训、移风易俗、好人好事等一系列活动,鼓舞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其次,高新区用足政策杠杆,根据“七个一批”的要求,针对想发展产业但缺少资金的贫困户,各帮扶部门结合部门资源优势,积极协调信用社提供扶贫贴息贷款,指导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小型商贸等产业项目;对于失地和缺少技能的贫困户,则与高新物业公司、绿化公司及辖区小川创意公司、金州美食餐饮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用工协议,并在农村清洁工程、网格化管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等公益性岗位中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同时,举办各类技能培训活动,解决了贫困劳动力长期就业和稳定增收问题;针对危房和无房贫困户,他们集中召开执法、规划、土管、社管局等部门联席会议,对贫困户中的无房、危房户进行联合核查,对危房户进行加固维修或拆迁置换,对无房户进行扶持新建。2016年,共投入扶持建房及危改资金239万元,各帮扶部门累计投入住房保障帮扶资金46万元,在全市住房保障工作考核中位居前列;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进行再分类,制定出台了贫困户学生学费和生活补助政策,贫困户高中学生的学费进行全额补助。应届本科大学生按照一本、二本、三本给予5000元、3000元、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学费奖补,并对初、高中阶段的贫困寄宿生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贫困生及一本、二本、三本的贫困生给予2000元/年、1500元/年、1000元/年等不同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为有效解决因病致贫问题,高新区将辖区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贫困户个人合规自付部分,按不低于75%的比例予以补助;对因残致贫丧失劳动力的,实施政府兜底保障。
“众人拾柴火焰高”,高新区通过激活企业、用活政策,采取“包抓部门+帮扶企业+村党支部+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线”,营造了“民”与“企”、“民”与“党”、“企”与“党”一家亲的扶贫氛围,实现了企业增效、贫困户脱贫、农村繁荣,推动了贫困户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推进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提供了“高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