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安康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建设国家高新区、高速度打造新安康门户区,为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拓展了新空间、跑出了加速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引领高速度增长。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020年,安康高新区将紧扣中、省、市决策部署,按照“12345”发展思路,即:围绕“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主攻“新安康门户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向,攻坚“征地拆迁、市场融资、营商环境”三大关键,坚持“基础为先、招商为要、民生为本、创新为魂”四大路径,打造“新经济、对外开放、城市中枢、高端服务、秦巴特色产业”五大门户,全面推进20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10个以上百分点,更加彰显安康高新区的历史担当。
为全面展示2019年工作风貌,我们陆续推出安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部门工作亮点,更加凸显新时代催生新担当、新担当创造新辉煌。
2019年,安康高新区经济发展科技局在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高新区“以安康创优精神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工委、管委会各项决策部署和年度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担当有为、风清气正,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安康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9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风险挑战明显上升、整体局面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安康高新区经济发展科技局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举,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广泛调研,培育规模企业。全年GDP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23%,工业增加值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增长15.6%,其中:工业投资42.71亿元,民间投资10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培育“五上”企业50户,全年在全国统计联网一套表平台监测运行企业达到256户,其中工业80户,建筑业13户,房地产29户,批发14户,零售业51户,住宿业4户,餐饮业14户,服务业46户,5000万以上投资法人单位5户。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亿元,增长170%,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量的74%。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全局上下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推行项目“三抓一保”工作机制,对签约落地项目积极沟通对接,提前介入,协助项目业主做好前期工作。一是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183个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坚持督办进度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谋划发展到现场;对投运项目在融资、用工、人才、技术、生产要素及环境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尽快达产达效。二是始终紧盯中、省、市最新政策措施,先后编制完成了《安康高新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安康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安康高新区全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安康高新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方案》。集合工作需要,高质量编制成册《中省预算内投资政策指南》《发展改革投资管理政策资料汇编》。三是在认真分析发展形势,早谋划、早动手,编制完成了2020年总投资36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00亿元的4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总投资7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9亿元的188个区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为2020年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平稳有序运行,全年累计办结项目115件,项目总投资21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类39个,企业投资类项目76个,按时办结率100%。
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一是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今年新增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户,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家,超美特、金泰药业、华康检测、阆苑环保、美康医疗、北医大医疗器械6家企业通过评审,全区高企规模达到24家。二是市场主体创新成效显著。全区R&D投入7743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2万元。23户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项目25个;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有望取得新突破,华银科技、北医大制药、新智汇科技提名项目评审答辩完成;全年累计申请专利180件,其中发明申请专利50余件,授权专利131件,全区万人拥有专利量达到国家高新区中等水平;钒氮合金、三航纳米等科研技术走在国际前列,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40%。;普瑞达电梯陕西省特种设备创新中心获批筹建,陕西安康秦巴众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扶贫空间)获批陕西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陕西华康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获批陕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陕西华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陕西省质量标杆企业;创新机械、美康医疗、西北印务、通用机械、小川创意、金泰药业6户企业获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三是坚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华银科技刘新运、北医大高春晖被列为第二批安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表彰对象,谭祥美、朱魏军两位同志通过陕西省科技创业导师认定,南水汽配卢奇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华银科技郑建伟、垚森食品覃沛亮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健农业参加第四届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陕西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荣获大赛初创企业组三等奖。四是强力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华银公司“钒产品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成为全市第一家依托民营企业组建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安康高新区创新驱动试点工作方案经省发改委评审通过,成为全省试点县区之一;安康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超美特、安康科技馆、秦巴研学基地、沁园春文化4家企业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报省科技厅;生态硅谷创新工厂申报的“硅谷科技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过省科技厅认定。垚森、华康检测、阆苑环保、育英教育、鸿天科技5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已通过评审,新认定安康创新创业教育基地4家。同时,围绕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专业孵化体系,全速推进西北电子、智能终端、富硒生物、新型材料等200万㎡战略新兴产业厂房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项目产业化提供载体支撑。
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学习领会《安康高新区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针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及困难,全年共召开5次企业座谈会,倾听企业需要,专人梳理科技创新、人才保障、减税降费、融资服务、产业用地等5大方面问题,根据需求清单制定服务内容,并依法依规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企有所需、政有所应”。二是制定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先后制定印发《安康高新区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试行>》《安康高新区支持优先采购工业地产品奖励办法<试行>》以及《安康高新区企业创新研发平台绩效评价指标<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整体经济不断下行的压力下,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全力支持企业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支持企业跑项争资成效显著。全年累计争取到位中省市各类资金项目28个共计15635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发改领域支持企业发展到位资金12287万元,工信部门支持企业发展到位资金3255万元,其中民营企业项目18个9590万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有效纾解民营企业的困难,有力的支持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创新优化项目审批服务模式。在认真分析发展形势,客观把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以全省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为依托,加快全区投资项目建设审批,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项审批领域“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打造全新的投资项目审批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程序,最短时限审批办结。五是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突破。为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安康高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8月,汉中海关驻安康工作组正式成立并对外办理业务,大幅提高了区内企业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海关政策,最大限度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并将进一步夯实安康对外开放基础,提升对外开放形象。落实“安康高新区知识产权和口岸外贸服务中心”职能职责,为支持高新区外贸出口企业扩大规模,切实提高企业退税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由财政出资建立5000万元退税周转资金池,制定了安康高新区出口退税周转资金池管理办法,与银行合作推出总额度1亿元的企业出口退税贷款业务,帮助企业办理出口退税周转资金池及银行贷款的一系列手续,共为外贸企业垫付退税款5806万元,办理退税贷款1000余万元。
奋力投入全区发展“一盘棋”
今年以来,全局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工委、管委会的各项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任务。一是扎实推进水泥厂迁建工作。协调推进尧柏水泥、健平水泥、康宝建材拆迁工作。康宝建材平稳有序拆除,尧柏水泥整体迁建正按照协议和计划全力推进,健平水泥已完成资产评估,正在就报告细节进一步协商。二是按照工作要求牵头和配合各类整治工作。按照管委会工作责任分工。牵头开展并完成了“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业窑炉治理任务、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黑加油站点”专项整治等工作,全面按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整治工作。三是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始终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年初与区内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了企业负责人第一责任。每季度联合相关部门重点围绕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粉尘涉爆等“十大重点事故”隐患问题开展全面检查,同时邀请专家针对安全生产管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特种作业规范、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应急管理等对企业进行了专题培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防范能力,全年实现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零”事故。五是“四经普”完美收官。根据前期调查摸底,规范开展实地入户核查工作,登记普查对象1365户,其中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1339户,抽样个体经营户26户。普查办工作人员以干克难,紧紧围绕数据质量这条主线,抓数据填报的完整性、抓普查数据的复查抽查与评估验收、抓查遗补漏工作,连续5个月无休日,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确保辖区单位应统尽统。经过上级审核,普查结果成效显著,实现了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结构更加优化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比由普查前的1.97:87.32:10.71优化为1.43:66.72:31.85,真实全面反映了全区经济发展现状。